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金門〕共融友善環境
生活圈〔金門〕淨零永續目標
生活圈〔金門〕社會發展故事
生活圈〔金門〕幸福願景藍圖
幸福願景
金門的「幸福願景」施政計畫旨在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幸福島嶼,其重點面向涵蓋了多個領域,以提升金門縣民的生活品質並促進地方發展。根據相關資料,主要的重點面向包括:
1. 永續生態與環境保護
低碳國際生態島: 金門致力於推動低碳政策,例如改善用電方式、推廣綠能運輸工具,以減少觀光客成長可能帶來的碳排放,目標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低碳國際生態島」。
海洋與環境資源永續利用: 強調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同時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並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 醫療健康與社會福利
健康友善與醫療在地化: 金門長期面臨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因此施政重點在於提升醫療資源與品質,落實醫療在地化。這包括積極爭取建設大型醫院、強化預防醫學,以確保縣民的健康福祉。
社會福利島: 透過規劃社會住宅等措施,致力於提升社會福利,打造一個對所有年齡層都友善的環境。
銀髮友善環境養生島: 關注老年人口的福祉,推動營造適合銀髮族居住和養生的環境。
3. 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
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 雖然面臨水電資源、勞動力及土地供給的限制,金門仍積極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
金酒文化價值島: 充分利用金門高粱酒的品牌價值,發展相關產業,提升經濟效益。
科技生活智慧島: 推動科技應用,打造智慧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4. 文化傳承與觀光休閒
閩南文化創意島: 金門擁有深厚的閩南文化底蘊,施政計畫強調保護與活化閩南文化,並將其融入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觀光。
觀光休閒樂活島: 發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閒模式,吸引更多遊客,同時讓在地居民也能享受樂活的生活方式。
兩岸學術文化島: 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推動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
5. 基礎建設與便捷交通
海空運輸便利島: 持續強化各項基礎建設,特別是海空運輸,提升交通便利性,以利人流、物流往來。
總體而言,金門的「幸福願景」施政計畫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藍圖,旨在透過多面向的努力,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具備永續發展能力、醫療資源充足、產業創新活絡、文化底蘊深厚且交通便捷的幸福島嶼。
一、 打造共融友善的公共環境
這是金門推動共融施政的核心重點,主要著墨於提升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與多功能性:
共融式公園遊戲場: 縣府積極規劃並推動建設地區共融式公園遊戲場,例如以金城鎮莒光湖畔東側空間為優先,採分區分期執行,以統包方式引入創意設計。目標是提供不同行動能力、身心狀況及年齡層民眾都能使用的遊戲設施與休憩場域,取代傳統罐頭遊具,讓公園成為全齡共樂的空間。
無障礙設施優化:
市區道路與公共建築: 依據《金門縣市區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要點》等法規,持續改善道路、人行道、坡道、扶手、樓梯、無障礙廁所、停車位及服務台等公共設施的無障礙化。
旅遊景點與服務: 致力於提升觀光景點的無障礙環境,提供無障礙旅遊空間及設備租借服務,讓身心障礙者也能享受金門的旅遊樂趣。
輔導業者改善: 縣府會對尚未完成無障礙設施改善的旅館和餐廳等業者,給予輔導並酌予補助,以加速整體環境的提升。
二、 落實「友善金門、多元旅遊」觀光政策
金門縣政府將共融友善理念融入觀光發展,力求提供全方位的旅遊服務:
提升整體觀光品質: 從景區活化、旅宿輔導、品牌活動到市場拓展,多方面提升金門的觀光服務品質與環境。
創新旅遊模式: 透過跨局處合作與民間參與,持續推出創新旅遊模式,拓展旅遊深度與廣度,同時強化基礎設施與智慧旅遊應用,提升遊客在金門的整體體驗與便利性。
三、 健全社會福利與服務體系
以「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為願景,金門在社會福利方面也有明確方向:
完善社福政策: 將幼教、照護及醫療列為施政重點,目標是讓小孩「開心長大」、老人「安心變老」、病人「放心養病」。
社區培力與服務: 積極運作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輔導社區撰寫企劃專案申請補助,並推動「聯合社區(小旗艦)」計畫,鼓勵績優社區帶動鄰近社區發展,共同營造在地福利化社區。同時,也重視社區活動中心的多元運用,培訓志工自辦健康促進活動,提供老幼身障等照顧服務。
四、 強調「善政.宜居.永續」三大施政主軸
金門縣政府的整體施政綱要以這三大主軸貫穿,其中「宜居」的面向便包含了共融友善的意涵:
以民意為優先: 施政內容貼近民眾需求,提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建構優質生活: 透過勤政、創新等作為,建構「優質學習環境」、「健全醫療照護」、「完善社福政策」、「落實安居家園」、「便捷交通網絡」等,都是為了讓金門成為更宜居的城市。
總結來說,金門縣的共融友善施政方向著重於硬體環境的改善(如無障礙設施、共融公園)、軟體服務的提升(如旅遊服務、社區福利),並將其融入縣政的整體規劃中,以期實現一個讓所有居民和訪客都能舒適、便利、有尊嚴地生活的願景。
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方向
金門的淨零永續施政方向著重於將金門打造成一個 「淨零綠生活」 的島嶼,並以 「幸福希望島嶼」 為永續發展願景。主要方向包括:
推動淨零綠生活: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推動永續消費模式,引導民眾改變生活行為,營造低碳生活型態。
發展綠色旅遊:將金門發展方向朝綠色旅遊邁進,規劃對環境友善的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維護自然景觀生態,並結合在地文化,推動環保旅宿、環保餐廳、電動運具等。
強化生態環境保育:積極推動植樹綠化以增加綠碳效益,並長期保護濕地生態環境,讓海藻、紅樹林等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得以生存。
健全法規與政策:持續推動各項環保法令,例如垃圾分類回收辦法、資源回收處理要點,並配合中央淨零排放目標,制定相關補助政策,如機車汰舊換新與新購電動二輪車補助。
落實低碳島計畫:金門自2013年起推動「金門低碳島計畫」,並在2023年接續實施「金門縣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致力於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
發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擴大再生能源設置,並導入儲能系統(如NAS電池),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為未來大規模導入再生能源奠定基礎。
環境教育與全民參與:從教育著手,提升下一代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透過公私部門合作,鼓勵全民共同參與淨零轉型。
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成果
金門在淨零永續方面已展現多項具體成果:
低碳島計畫成效顯著:
在2013年推出的「金門低碳島計畫」中,設定目標至2014年將人均碳排放量從2009年的3.79公噸降至3公噸,並於2020年進一步降至2公噸,目標是2030年達到零碳。
截至2024年底,金門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已達21.7%,其中金酒公司發展出的沼氣發電,累計發電量達107.4萬度電。
推廣電動運具:
金門已與三家電動運具業者合作,提供37輛電動汽車、647輛電動機車和371輛電動自行車供遊客租賃。
透過補助計畫,金門的電動機車數量從2018年底的1,642輛成長至2023年底的3,478輛。同時,也在重要觀光景點與公共場域停車場設置充電站,緩解里程焦慮。
環保旅宿與餐飲業普及:
截至2024年4月底,金門已有49家環保餐廳和143家環保旅店,成為六都以外環保旅宿比例最高的地區。
智慧電網與儲能示範:
金門能源儲存示範專案(使用NAS電池),在2021年榮獲「臺灣永續行動獎」SDG7金獎。該計畫透過儲能系統,成功在金門實現再生能源穩定供電,日間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電網總發電量的近40%。這也讓金門成為台灣第一個示範智慧電網電力系統的島嶼。
環境整潔與海洋廢棄物處理:
縣府推動「整潔金門,永續島嶼」目標,協同各單位全面檢視並改善環境整潔問題,包括亂丟垃圾、頹屋、公廁整潔等。
針對海洋廢棄物議題,金門根據洋流方向號召民眾淨灘,並期望未來能與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溝通,共同促進海洋環境保護。
法規完善與資源回收:
持續實施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回收等措施,有效減少垃圾產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金門在淨零永續的道路上具體展現了積極的企圖心與的行動,不僅是台灣推動低碳轉型的領頭羊,也致力於成為國際淨零排放的典範島嶼。
金門歷史概要
金門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約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晉代以前:金門古稱「浯洲」,漢人的開發始於晉代。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士族為避戰禍南遷,其中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家族遷居金門,開啟了金門漢民定居的歷史。
唐宋時期:唐貞元年間(西元803年),泉州設立五個牧馬場,金門(浯洲)為其中之一,由陳淵擔任牧馬監,他率領隨行的十二姓氏族人入島開墾,被尊為「開浯恩主」。宋代則設立都圖,金門隸屬於同安縣,因盛產鹽業而發展為漁鹽之鄉。
明清時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正式命名為「金門」。明末清初,金門成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之一,亦經歷清兵「遷界」之苦,導致居民流離失所。清朝時期,金門設立水師鎮營,成為重要的海防重鎮。
近代與戰地時期:清末鴉片戰爭後,廈門開埠,金門人遠渡南洋謀生,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正式設縣。1949年後,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前線,經歷「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戰役,長期實施軍政一元化的「戰地政務」,經濟社會建設以配合國防軍事為主,也因此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軍事地景與文化。
解嚴與當代: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金門回歸民主憲政。2001年,金門試行兩岸「小三通」,開啟了與中國大陸直接往來的序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多元發展。
金門社會發展
金門的社會發展深受其歷史地理位置和戰地角色的影響:
農漁業社會:在早期,金門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儘管土壤貧瘠,年降雨量不均,但高粱、甘藷等旱作雜糧仍是主要作物,其中高粱更是金門高粱酒的原料,成為金門的重要產業。漁業則以近海漁撈和淺海養殖為主。
僑鄉文化:由於資源有限,從清末開始,大量金門人為謀生遠赴南洋(東南亞)發展,成為著名的僑鄉。海外匯款(僑匯)對金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獨特的「洋樓」建築便是此時期僑匯的產物。這種男性人口外流、女性留守家鄉的現象,也對金門的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產生了影響。
戰地政務下的社會變革:1949年後,金門成為軍事重鎮,大量駐軍進駐。軍隊與民間生活空間高度重疊,軍事建設主導了金門的社會發展。這段時期雖然帶來了不安與動盪,但也因為管制而保留了許多清末、民初的聚落風貌,並孕育出金門高粱酒等特殊產物。
解嚴後的轉型:解除戰地政務後,金門的發展重心轉向觀光業。獨特的戰地歷史、閩南古厝、僑鄉文化等都成為吸引遊客的元素。小三通的開放也為金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與對岸的交流和經貿往來。
金門族群
金門的族群結構相對單一,以漢族閩南人為主,並以宗族為社會組織的核心:
漢族閩南人:金門的居民主體為漢族閩南人,其祖先多數是自晉代開始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此的移民,特別是泉州、同安一帶的居民。他們將中原文化、語言(金門話屬閩南語泉漳片,與臺灣話可互通)及宗族觀念帶到金門,形成金門獨特的文化基礎。
宗族組織:金門的社會以宗族為紐帶,各聚落多以單姓或少數幾個姓氏為主。宗祠(家廟)、族譜、禮法是宗族文化的三大載體,維繫著家族的凝聚力。修訂族譜被視為大事,記錄著各姓氏的世系源流、家族興替和遷徙繁衍,對了解金門聚落變遷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大家族如古寧頭李、三山李、平林蔡氏等。
軍民融合:在戰地政務時期,大量的國軍駐紮在金門,使得軍人成為金門社會中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對金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留下許多軍民融合的印記。
新住民與移工:隨著金門的發展和開放,近年來也逐漸有來自臺灣本島及其他地區的新住民和移工進入金門,為金門的社會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多元性,儘管他們在人口比例上仍屬少數。
總體而言,金門的社會發展、族群構成與其獨特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從中原移民的拓墾,到海疆防禦的重鎮,再到國共對峙的前線,以及今日轉型為觀光與兩岸交流的樞紐,金門的歷史不斷塑造著其獨特的社會面貌和族群特性。
1. 永續生態與環境保護
低碳國際生態島: 金門致力於推動低碳政策,例如改善用電方式、推廣綠能運輸工具,以減少觀光客成長可能帶來的碳排放,目標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低碳國際生態島」。
海洋與環境資源永續利用: 強調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同時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並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 醫療健康與社會福利
健康友善與醫療在地化: 金門長期面臨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因此施政重點在於提升醫療資源與品質,落實醫療在地化。這包括積極爭取建設大型醫院、強化預防醫學,以確保縣民的健康福祉。
社會福利島: 透過規劃社會住宅等措施,致力於提升社會福利,打造一個對所有年齡層都友善的環境。
銀髮友善環境養生島: 關注老年人口的福祉,推動營造適合銀髮族居住和養生的環境。
3. 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
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 雖然面臨水電資源、勞動力及土地供給的限制,金門仍積極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
金酒文化價值島: 充分利用金門高粱酒的品牌價值,發展相關產業,提升經濟效益。
科技生活智慧島: 推動科技應用,打造智慧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4. 文化傳承與觀光休閒
閩南文化創意島: 金門擁有深厚的閩南文化底蘊,施政計畫強調保護與活化閩南文化,並將其融入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觀光。
觀光休閒樂活島: 發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閒模式,吸引更多遊客,同時讓在地居民也能享受樂活的生活方式。
兩岸學術文化島: 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推動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
5. 基礎建設與便捷交通
海空運輸便利島: 持續強化各項基礎建設,特別是海空運輸,提升交通便利性,以利人流、物流往來。
總體而言,金門的「幸福願景」施政計畫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藍圖,旨在透過多面向的努力,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具備永續發展能力、醫療資源充足、產業創新活絡、文化底蘊深厚且交通便捷的幸福島嶼。
共融友善
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共融友善」的施政方向,旨在打造一個不分年齡、能力、族群,人人都能自在生活與參與的友善島嶼。以下是金門在共融友善施政上的主要方向與重點:一、 打造共融友善的公共環境
這是金門推動共融施政的核心重點,主要著墨於提升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與多功能性:
共融式公園遊戲場: 縣府積極規劃並推動建設地區共融式公園遊戲場,例如以金城鎮莒光湖畔東側空間為優先,採分區分期執行,以統包方式引入創意設計。目標是提供不同行動能力、身心狀況及年齡層民眾都能使用的遊戲設施與休憩場域,取代傳統罐頭遊具,讓公園成為全齡共樂的空間。
無障礙設施優化:
市區道路與公共建築: 依據《金門縣市區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要點》等法規,持續改善道路、人行道、坡道、扶手、樓梯、無障礙廁所、停車位及服務台等公共設施的無障礙化。
旅遊景點與服務: 致力於提升觀光景點的無障礙環境,提供無障礙旅遊空間及設備租借服務,讓身心障礙者也能享受金門的旅遊樂趣。
輔導業者改善: 縣府會對尚未完成無障礙設施改善的旅館和餐廳等業者,給予輔導並酌予補助,以加速整體環境的提升。
二、 落實「友善金門、多元旅遊」觀光政策
金門縣政府將共融友善理念融入觀光發展,力求提供全方位的旅遊服務:
提升整體觀光品質: 從景區活化、旅宿輔導、品牌活動到市場拓展,多方面提升金門的觀光服務品質與環境。
創新旅遊模式: 透過跨局處合作與民間參與,持續推出創新旅遊模式,拓展旅遊深度與廣度,同時強化基礎設施與智慧旅遊應用,提升遊客在金門的整體體驗與便利性。
三、 健全社會福利與服務體系
以「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為願景,金門在社會福利方面也有明確方向:
完善社福政策: 將幼教、照護及醫療列為施政重點,目標是讓小孩「開心長大」、老人「安心變老」、病人「放心養病」。
社區培力與服務: 積極運作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輔導社區撰寫企劃專案申請補助,並推動「聯合社區(小旗艦)」計畫,鼓勵績優社區帶動鄰近社區發展,共同營造在地福利化社區。同時,也重視社區活動中心的多元運用,培訓志工自辦健康促進活動,提供老幼身障等照顧服務。
四、 強調「善政.宜居.永續」三大施政主軸
金門縣政府的整體施政綱要以這三大主軸貫穿,其中「宜居」的面向便包含了共融友善的意涵:
以民意為優先: 施政內容貼近民眾需求,提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建構優質生活: 透過勤政、創新等作為,建構「優質學習環境」、「健全醫療照護」、「完善社福政策」、「落實安居家園」、「便捷交通網絡」等,都是為了讓金門成為更宜居的城市。
總結來說,金門縣的共融友善施政方向著重於硬體環境的改善(如無障礙設施、共融公園)、軟體服務的提升(如旅遊服務、社區福利),並將其融入縣政的整體規劃中,以期實現一個讓所有居民和訪客都能舒適、便利、有尊嚴地生活的願景。
淨零永續
金門縣政府積極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將「淨零永續」視為重要的施政方向,並已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方向
金門的淨零永續施政方向著重於將金門打造成一個 「淨零綠生活」 的島嶼,並以 「幸福希望島嶼」 為永續發展願景。主要方向包括:
推動淨零綠生活: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推動永續消費模式,引導民眾改變生活行為,營造低碳生活型態。
發展綠色旅遊:將金門發展方向朝綠色旅遊邁進,規劃對環境友善的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維護自然景觀生態,並結合在地文化,推動環保旅宿、環保餐廳、電動運具等。
強化生態環境保育:積極推動植樹綠化以增加綠碳效益,並長期保護濕地生態環境,讓海藻、紅樹林等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得以生存。
健全法規與政策:持續推動各項環保法令,例如垃圾分類回收辦法、資源回收處理要點,並配合中央淨零排放目標,制定相關補助政策,如機車汰舊換新與新購電動二輪車補助。
落實低碳島計畫:金門自2013年起推動「金門低碳島計畫」,並在2023年接續實施「金門縣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致力於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
發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擴大再生能源設置,並導入儲能系統(如NAS電池),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為未來大規模導入再生能源奠定基礎。
環境教育與全民參與:從教育著手,提升下一代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透過公私部門合作,鼓勵全民共同參與淨零轉型。
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成果
金門在淨零永續方面已展現多項具體成果:
低碳島計畫成效顯著:
在2013年推出的「金門低碳島計畫」中,設定目標至2014年將人均碳排放量從2009年的3.79公噸降至3公噸,並於2020年進一步降至2公噸,目標是2030年達到零碳。
截至2024年底,金門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已達21.7%,其中金酒公司發展出的沼氣發電,累計發電量達107.4萬度電。
推廣電動運具:
金門已與三家電動運具業者合作,提供37輛電動汽車、647輛電動機車和371輛電動自行車供遊客租賃。
透過補助計畫,金門的電動機車數量從2018年底的1,642輛成長至2023年底的3,478輛。同時,也在重要觀光景點與公共場域停車場設置充電站,緩解里程焦慮。
環保旅宿與餐飲業普及:
截至2024年4月底,金門已有49家環保餐廳和143家環保旅店,成為六都以外環保旅宿比例最高的地區。
智慧電網與儲能示範:
金門能源儲存示範專案(使用NAS電池),在2021年榮獲「臺灣永續行動獎」SDG7金獎。該計畫透過儲能系統,成功在金門實現再生能源穩定供電,日間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電網總發電量的近40%。這也讓金門成為台灣第一個示範智慧電網電力系統的島嶼。
環境整潔與海洋廢棄物處理:
縣府推動「整潔金門,永續島嶼」目標,協同各單位全面檢視並改善環境整潔問題,包括亂丟垃圾、頹屋、公廁整潔等。
針對海洋廢棄物議題,金門根據洋流方向號召民眾淨灘,並期望未來能與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溝通,共同促進海洋環境保護。
法規完善與資源回收:
持續實施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回收等措施,有效減少垃圾產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金門在淨零永續的道路上具體展現了積極的企圖心與的行動,不僅是台灣推動低碳轉型的領頭羊,也致力於成為國際淨零排放的典範島嶼。
社會發展
金門歷史概要
金門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約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晉代以前:金門古稱「浯洲」,漢人的開發始於晉代。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士族為避戰禍南遷,其中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家族遷居金門,開啟了金門漢民定居的歷史。
唐宋時期:唐貞元年間(西元803年),泉州設立五個牧馬場,金門(浯洲)為其中之一,由陳淵擔任牧馬監,他率領隨行的十二姓氏族人入島開墾,被尊為「開浯恩主」。宋代則設立都圖,金門隸屬於同安縣,因盛產鹽業而發展為漁鹽之鄉。
明清時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正式命名為「金門」。明末清初,金門成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之一,亦經歷清兵「遷界」之苦,導致居民流離失所。清朝時期,金門設立水師鎮營,成為重要的海防重鎮。
近代與戰地時期:清末鴉片戰爭後,廈門開埠,金門人遠渡南洋謀生,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正式設縣。1949年後,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前線,經歷「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戰役,長期實施軍政一元化的「戰地政務」,經濟社會建設以配合國防軍事為主,也因此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軍事地景與文化。
解嚴與當代: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金門回歸民主憲政。2001年,金門試行兩岸「小三通」,開啟了與中國大陸直接往來的序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多元發展。
金門社會發展
金門的社會發展深受其歷史地理位置和戰地角色的影響:
農漁業社會:在早期,金門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儘管土壤貧瘠,年降雨量不均,但高粱、甘藷等旱作雜糧仍是主要作物,其中高粱更是金門高粱酒的原料,成為金門的重要產業。漁業則以近海漁撈和淺海養殖為主。
僑鄉文化:由於資源有限,從清末開始,大量金門人為謀生遠赴南洋(東南亞)發展,成為著名的僑鄉。海外匯款(僑匯)對金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獨特的「洋樓」建築便是此時期僑匯的產物。這種男性人口外流、女性留守家鄉的現象,也對金門的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產生了影響。
戰地政務下的社會變革:1949年後,金門成為軍事重鎮,大量駐軍進駐。軍隊與民間生活空間高度重疊,軍事建設主導了金門的社會發展。這段時期雖然帶來了不安與動盪,但也因為管制而保留了許多清末、民初的聚落風貌,並孕育出金門高粱酒等特殊產物。
解嚴後的轉型:解除戰地政務後,金門的發展重心轉向觀光業。獨特的戰地歷史、閩南古厝、僑鄉文化等都成為吸引遊客的元素。小三通的開放也為金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與對岸的交流和經貿往來。
金門族群
金門的族群結構相對單一,以漢族閩南人為主,並以宗族為社會組織的核心:
漢族閩南人:金門的居民主體為漢族閩南人,其祖先多數是自晉代開始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此的移民,特別是泉州、同安一帶的居民。他們將中原文化、語言(金門話屬閩南語泉漳片,與臺灣話可互通)及宗族觀念帶到金門,形成金門獨特的文化基礎。
宗族組織:金門的社會以宗族為紐帶,各聚落多以單姓或少數幾個姓氏為主。宗祠(家廟)、族譜、禮法是宗族文化的三大載體,維繫著家族的凝聚力。修訂族譜被視為大事,記錄著各姓氏的世系源流、家族興替和遷徙繁衍,對了解金門聚落變遷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大家族如古寧頭李、三山李、平林蔡氏等。
軍民融合:在戰地政務時期,大量的國軍駐紮在金門,使得軍人成為金門社會中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對金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留下許多軍民融合的印記。
新住民與移工:隨著金門的發展和開放,近年來也逐漸有來自臺灣本島及其他地區的新住民和移工進入金門,為金門的社會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多元性,儘管他們在人口比例上仍屬少數。
總體而言,金門的社會發展、族群構成與其獨特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從中原移民的拓墾,到海疆防禦的重鎮,再到國共對峙的前線,以及今日轉型為觀光與兩岸交流的樞紐,金門的歷史不斷塑造著其獨特的社會面貌和族群特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