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4

低碳樂活離島 金門

 

FORMOSARACE區域產業及生活圈〔金馬澎〕低碳樂活離島


行政院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

屏東、臺東、澎湖、金門及連江縣

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

行政院於111年12月21日核定

以「維護島嶼環境資源」、「樹立低碳能源典範」、「推動智慧創新轉型」及「打造樂活創生家園」為4大永續發展主軸



金門縣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核定本)111.12.21


低碳樂活離島 金門

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低碳樂活離島」的願景,致力於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兼具永續發展、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的島嶼。這項發展主要涵蓋了產業轉型與生活圈的優化。

產業發展概要

金門的低碳產業發展著重於能源轉型和綠色觀光,而非傳統的高耗能製造業。

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建置: 金門積極發展多元電力來源,包括太陽能、風力發電等。截至2024年底,金門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已達21.7%。金酒公司甚至發展出沼氣發電,累積發電量可觀,顯示在地能源自給自足的潛力。

智慧電網: 台灣電力公司在金門建置智慧電網示範場域,結合儲能系統、智慧電表及需量反應管理措施,旨在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降低對傳統柴油發電的依賴。

節能推廣: 縣府透過多種管道宣導節能觀念,包括舉辦節能競賽、產學合作、校園教學、志工培訓等,並提供補助汰換高效率節電商品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以降低整體用電量。

綠色觀光:

低碳觀光策略: 金門運用其獨特的戰地歷史、閩南文化和自然生態資源,推動綠色旅遊,例如鼓勵遊客使用電動汽機車、電動輔助自行車等低碳運具,並培訓計程車司機轉型為導覽員,發展低碳旅遊營運模式。

永續旅宿認證: 推動「永續金綠宿標章」,鼓勵旅宿業者在環境管理、綠色採購、節能省水、廢棄物處理等方面符合永續標準,提升服務品質的同時也兼顧環保。

文化與綠能共融: 許多公共建設,例如金門博藝館,在整建時導入太陽能光電系統和節能設施,讓文化場所也成為綠能示範場域,展現人文與綠能結合的特色。

生活圈發展概要

金門的低碳樂活生活圈發展,旨在將永續理念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推動低碳運輸:

電動運具普及: 鼓勵民眾購買電動機車及電動(輔助)自行車,並研擬計程車汰換電動汽車的補助辦法,逐步達成低碳運輸的目標。

綠色運輸規劃: 觀光處也積極規劃金門縣綠能與低碳運輸系統,希望提供更多元且環保的交通選擇。

節能生活與社區改造:

節能家電補助: 縣府補助民眾購買節能家電(如冷氣、冰箱)及太陽能熱水器,鼓勵家庭節約能源。

城鄉風貌與低碳建築: 透過城鄉風貌整體規劃工程和低碳示範社區規劃,打造更具環保意識和生活品質的居住環境。

全民參與: 透過各式宣導和推廣活動,鼓勵社區民眾參與節能減碳運動,將低碳生活習慣融入日常,並推動環境教育,提升全民環保意識。

資源循環與環境保護:

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 制定相關法規,推動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措施,並強化資源回收設施的設置,有效減少垃圾產生並促進資源循環。

生態保育: 持續推動海岸造林、生態綠廊改善及社區參與環境綠美化工作,維護金門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

總體而言,金門「低碳樂活離島」的發展,是透過跨部會的合作與整合,從政策、技術、教育等多面向著手,希望能達成2030年人均年碳排放量為零,並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時兼顧產業發展與居民的生活品質,使其成為一個宜居、永續且具吸引力的特色島嶼。




低碳樂活離島 馬祖

 

FORMOSARACE:區域產業及生活圈〔金馬澎〕低碳樂活離島


行政院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


屏東、臺東、澎湖、金門及連江縣

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

行政院於111年12月21日核定

以「維護島嶼環境資源」、「樹立低碳能源典範」、「推動智慧創新轉型」及「打造樂活創生家園」為4大永續發展主軸



馬祖「低碳樂活離島」

將致力於發展永續、環保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提供遊客一個能享受慢活、親近自然的體驗。

馬祖發展低碳樂活的潛力

馬祖擁有獨特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淳樸的風土民情,這些都是發展低碳樂活觀光的絕佳基礎:

自然資源豐富: 擁有壯麗的海蝕地貌、珍貴的生態系統(如燕鷗保護區),非常適合發展生態旅遊、賞鳥等活動。

歷史文化深厚: 戰地風光、閩東建築、傳統聚落,能吸引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遊客,並可推動文化體驗遊程。

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 作為離島,馬祖在推動能源轉型、廢棄物管理等方面,相對有機會打造更完整的低碳示範區。

適合慢活的氛圍: 相較於台灣本島的繁忙,馬祖步調較慢,非常適合推廣深度旅遊、放鬆身心。

「低碳樂活」的具體面向

為了實現「低碳樂活離島」的目標,馬祖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

推動綠色交通:

鼓勵電動車、電動機車: 提供充電設施,並可考慮提供租賃服務。

發展自行車道: 串聯主要景點,鼓勵遊客以單車代步。

優化公共運輸: 提升島內公車的班次與路線,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

推廣步行旅遊: 針對聚落、特色景點設計步行導覽路線。

發展永續觀光:

推廣在地特色餐飲: 鼓勵餐廳使用在地食材,減少食物里程。

發展環保旅宿: 鼓勵飯店民宿取得環保標章,推動節水、節電、減少一次性用品。

設計深度體驗遊程: 強調文化導覽、生態教育,減少走馬看花式的行程。

限制觀光承載量: 在特定生態敏感區域,實施總量管制,避免過度開發。

推廣再生能源:

發展太陽能、風力發電: 評估離島建置再生能源設施的潛力,降低對傳統發電的依賴。

鼓勵居民裝置太陽能板: 提供獎勵或補助,推廣分散式綠能。

實施循環經濟:

垃圾減量與分類: 推動更完善的垃圾分類回收制度,減少垃圾焚燒或掩埋。

推廣資源循環利用: 例如廚餘堆肥、廢棄物再利用等。

減少塑膠使用: 鼓勵商家和遊客自備餐具、購物袋。

提升環保意識:

加強環境教育宣導: 向居民和遊客傳達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舉辦環保相關活動: 例如淨灘、環境講座等。

鼓勵在地居民參與: 讓居民成為低碳樂活的推動者與受益者。

馬祖「低碳樂活」的願景

透過上述的努力,馬祖不僅能吸引更多重視環保、追求慢活體驗的遊客,也能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真正實現永續發展。這將使馬祖成為一個:

生態永續的島嶼: 自然環境得到良好保護,生物多樣性豐富。

文化傳承的樂土: 傳統文化與現代永續發展相結合。

健康樂活的居所: 居民享受潔淨的環境和優質的生活。

深度旅遊的首選: 遊客能真正體驗馬祖的獨特魅力!




主題展開

TWOUTLINE 6:生活圈〔馬祖〕宜居生活系列

TWOUTLINE 6:生活圈〔馬祖〕公共建設概覽

TWOUTLINE 6:生活圈〔馬祖〕地方新聞彙集

TWOUTLINE 6:生活圈〔馬祖〕幸福願景藍圖








低碳樂活離島 澎湖


FORMOSARACE區域產業及生活圈〔金馬澎〕低碳樂活離島


行政院離島建設指導委員會


屏東、臺東、澎湖、金門及連江縣

第六期(112-115年)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

行政院於111年12月21日核定

以「維護島嶼環境資源」、「樹立低碳能源典範」、「推動智慧創新轉型」及「打造樂活創生家園」為4大永續發展主軸



澎湖(Penghu)致力於打造成一個低碳樂活的島嶼,這是一個結合了環境永續、健康生活和永續觀光的綜合性發展目標。

澎湖的低碳樂活發展策略

澎湖的低碳轉型計畫始於2011年,並持續推動至今。主要策略涵蓋以下幾個面向:

1. 發展再生能源

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澎湖擁有豐富的風力資源,政府積極推動風力發電,並在機場、漁港、學校等場所設置太陽能光電系統。目標是提高再生能源佔比,減少對傳統發電的依賴,進而降低碳排放。

智慧電網建置:透過智慧電網系統的建立,優化能源管理,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2. 綠色交通

電動機車推廣:政府提供補貼鼓勵居民購買電動機車,減少汽油車輛的使用,降低空氣污染和碳排放。

自行車道網絡:積極建置和推廣自行車道,鼓勵遊客和居民以騎自行車的方式探索澎湖,享受低碳的旅遊體驗。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推出「澎湖自行車跳島」等活動,推廣綠色運動旅遊。

3. 節能與綠建築

能源效率提升:推廣節能家電補貼,鼓勵民眾更換高效率的家電產品。

低碳建築:鼓勵使用綠色建材和節能設計,打造低碳的居住和公共空間。

4. 資源循環與生態保育

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推動垃圾分類和回收,減少廢棄物產生,並將海洋廢棄物再利用。

海洋生態保育:澎湖設立了海洋國家公園,如「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致力於保護珍貴的玄武岩地質、豐富的海洋生態(例如綠蠵龜的棲息地)和獨特的在地文化。

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澎湖獨特的石滬文化,並結合環境教育推廣其價值。

5. 低碳生活與教育

環境教育推廣:透過各種活動和中心(如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提升居民和遊客的環保意識。

永續旅遊模式:鼓勵深度旅遊、生態旅遊,推廣「四季澎湖慢遊」等,讓遊客更深入體驗澎湖的自然與文化,同時減少對環境的衝擊。

澎湖樂活體驗

「樂活」(LOHAS, 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是澎湖發展低碳的另一個重要面向,強調健康、永續的生活方式。在澎湖,您可以透過以下方式體驗這種樂活精神:

單車漫遊:租借電動機車或自行車,穿梭於島嶼間,感受海風,欣賞獨特的地景和聚落。

親近自然:參與海洋生態導覽,了解綠蠵龜、潮間帶生物,或是到玄武岩地形區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地文化體驗:體驗傳統石滬捕魚文化、參觀古厝聚落,感受澎湖特有的海洋人文風情。

品嚐在地美食:享用新鮮的海產和在地食材,支持當地漁業和農業。

澎湖的低碳樂活發展,不僅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更是為了提供一個更健康、更具永續性的生活與旅遊環境。透過政府、居民和遊客的共同努力,澎湖正逐步實現其成為世界級低碳示範島嶼的願景。



2025-07-20

生活圈〔馬祖〕公共建設概覽


馬祖地區近年來積極推動多項公共建設,主要聚焦於提升交通運輸、觀光發展、基礎設施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這些建設涵蓋了海陸空多方面的發展,目標是將馬祖打造成更具吸引力的觀光目的地並優化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

主要公共建設概覽

1. 交通建設

交通是馬祖發展的關鍵,目前有許多重要計畫正在進行或規劃中:

機場擴建:

南竿機場: 正在進行航站擴建工程,並考慮設置工程材料攔阻系統(EMAS)。

北竿機場: 規劃將跑道從1,150公尺延長至1,500公尺,以提升飛機起降的安全性及容納量。

馬祖大橋: 推動連接南竿與北竿的「馬祖大橋」興建計畫,這將是連接兩大島嶼的重要基礎建設,大幅改善島際交通便利性。

港埠建設:

新臺馬輪: 新造的「新臺馬輪」已投入營運,提升了台馬之間的海運運力和服務效能。

福澳港: 作為進出馬祖的重要門戶,其藍色公路相關建設目標是能停靠萬噸甚至未來五萬噸級郵輪。

浮動碼頭: 進行浮動碼頭的新建與修繕保養工程,以配合島際交通船大型化趨勢。

猛澳碼頭區: 新建候船室暨服務中心,提升旅客服務品質。

島際交通: 持續檢討馬祖貨船營運及物資運補機制,確保島際間的物資供應不中斷。

2. 觀光遊憩建設

馬祖以其獨特的戰地風光、閩東建築和自然景觀吸引遊客,觀光建設著重於景點活化與服務提升:

國際觀光景點建設:

南竿遊憩系統: 以「大北海遊憩區」為主軸,整合仁愛東營區、津沙營區、下儲水營區、津沙尖據點、下津沙據點、天后宮據點、馬港營區及四維營區等,並開發生態步道串聯各景點。

媽祖宗教文化園區: 擴充服務設施,提升促參誘因,並串聯周邊宗教主題景點。

北竿遊憩系統: 發展「軍事遊憩體驗區」,串聯大澳山「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大坵島及高登島。

北海坑道: 進行設施結構補強及周邊景觀整建工程。

大坵生態公園: 持續推動相關觀光事務,打造為馬祖新亮點。

地方觀光景點建設:

莒光遊憩系統: 完成遊客中心內部裝修、防水暨周邊景觀整建,並整建西莒菜埔澳及東莒各景點(含燈塔周邊)。

東引遊憩系統: 改善遊客中心至南橋景點步道周邊景觀,並整建東海雄風遊憩據點景觀。

珠螺村: 改善對外主要道路,串聯海濱區域巷道,形塑海濱休閒廊道。

東引人文地景街區: 型塑具地方特色的街區。

特色建築風貌改善: 持續補助馬祖地區特色建築風貌改善計畫。

3. 基礎設施與生活改善

除了交通和觀光,馬祖也致力於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停車場興建: 改善停車問題,補助興建停車場,並納入智慧化停車管理、導引、收費系統。

學校電力系統改善與冷氣裝設: 完成連江縣內高中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工程,並裝設冷氣及建置能源管理系統。

休閒運動環境: 營造優質休閒運動環境,吸引民眾參與運動。

公共托育計畫: 利用校園閒置房舍,創設小規模、在地化的微型托育機構(例如莒光鄉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

馬祖城鄉特色產業園區: 建構適合生活、生產、生態的產業園區,提供水產加工、馬祖老酒、高粱酒及伴手禮等特色產業發展所需用地。

智慧城鄉計畫: 推動「城鄉建模與數位雙生基礎建設應用計畫」,將城鄉特色結合數位科技,發展創新服務。

水資源管理: 參與水環境改善計畫、建置水資源智慧管理及節水技術計畫等。

面臨的挑戰

儘管馬祖的公共建設持續推進,但也面臨一些挑戰,例如:

缺工缺料: 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營造業面臨缺工缺料問題,導致部分公共工程不斷流標,建設進度可能放緩。

營造成本高漲: 馬祖地處偏遠離島,營造成本較本島高昂,加上工料齊漲,增加工程預算壓力。

連江縣政府和相關單位正積極與地方鄉親溝通,透過舉辦綜合建設說明會等方式,共同擘劃馬祖的未來發展藍圖。這些持續性的公共建設投資,旨在為馬祖的永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馬祖公共建設 01 南竿機場

新臺馬輪

福澳港

猛澳碼頭



生活圈〔馬祖〕幸福願景藍圖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馬祖〕共融友善環境

生活圈〔馬祖〕淨零永續目標

生活圈〔馬祖〕社會發展故事

生活圈〔馬祖〕幸福願景藍圖



幸福願景

馬祖近年來積極推動各項施政計畫,以「幸福願景」為核心,力求在經濟、交通、醫療、社福、教育和觀光等面向全面提升,打造更宜居、永續的島嶼。

以下是馬祖「幸福願景」施政計畫的一些重點面向:

1. 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福利

友善托育與完善社福:馬祖致力於建構友善的托育環境,並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減輕年輕家庭的負擔。這包括推動「0-6歲國家一起養」2.0政策,以及擴大公共托育中心的建置。

即時完善醫療服務:透過在地公費醫師及醫事人員的返鄉服務,提升地區醫療服務品質,並落實長期照護政策,目標是打造一個「關心無所不在,照顧無微不至」的健康家園。

優化居住環境:推動社會住宅和示範住宅的興建,例如仁愛147示範住宅,旨在提供鄉親更安穩的居住環境。

2. 改善基礎建設與交通運輸

交通建設核心:馬祖大橋的規劃與興建是百年建設的核心,連接南竿、北竿,完工後可望釋出南竿機場土地,活化商業、住宅與產業發展。

空海運量提升:強化北竿機場改建,提升機場等級,並購建新台馬輪、爭取更多航空公司進駐,以改善鄉親及遊客的交通困擾。

3. 深耕文化教育與人才培育

高等教育發展:與海洋大學合作成立馬祖校區,成為馬祖第一所大學,是馬祖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化藝術推廣:「馬祖國際藝術島」是連江縣政府與文化總會共同策劃的十年願景藝術行動,涵蓋藝術、教育、建築,旨在帶動馬祖文化治理新模式,並將馬祖打造為一座「博物館之島」,透過資源整合與地方對話,書寫屬於馬祖的獨特故事。

4. 點亮島嶼觀光與永續發展

特色觀光發展:馬祖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包括戰地遺址、閩東聚落群、特殊地景風貌和自然生態(如藍眼淚)。施政計畫著重於推動特色、主題性、低碳永續的旅遊商品,並輔導觀光業者取得國際永續旅遊認證。

產業活化:打造馬祖城鄉特色產業園區,發展水產加工、馬祖老酒、高粱酒及伴手禮等特色產業,並結合觀光創造亮點,促進就業機會。

智慧城市發展:馬祖曾入圍全球前21名智慧城市,秉持「島嶼創生、國際接軌、永續發展」的理念,持續運用科技突破交通困境、提升產業發展。

總體而言,馬祖的「幸福願景 施政計畫」是一個多面向、整合性的發展藍圖,旨在透過各項具體行動,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並將馬祖打造成一個更具吸引力、永續發展的島嶼。


共融友善

馬祖近年來在推動「共融友善」方面,主要著重於觀光產業的發展與優化,目標是打造一個對所有遊客都更友善、便利的旅遊環境。可以從相關的觀光發展計畫中,推斷其推動方向和預期成果。

馬祖共融友善的推動面向

馬祖觀光圈的相關計畫顯示,其努力方向涵蓋了多個層面,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整體的共融友善程度:

提升服務品質與環境改善:

店家輔導: 透過「服務品質提升計畫」對業者進行服務品質診斷,並協助改善店家的空間氛圍營造。這可能包含對無障礙設施的建議,例如入口坡道、友善廁所等,雖然未明確指出,但通常是共融友善的重要環節。

餐飲軟硬體改善: 協助在地餐飲業者改善軟硬體設施,開發特色菜餚。這有助於提升用餐體驗,對於有特殊需求的遊客(例如行動不便者或有飲食限制者)也能提供更友善的選擇。

伴手禮包裝改善: 完成伴手禮包裝改善,這可能包含更易於拿取或識別的設計,間接提升了使用上的友善性。

推動永續觀光與國際接軌:

永續觀光認證: 輔導食、宿、遊、購、行業者取得國際永續旅遊相關認證,並鼓勵業者申請國際永續旅遊綠色標章。永續旅遊的核心理念之一便是「包容性」,強調對在地文化、環境以及所有遊客的尊重與友善。

多語言資訊平台: 優化馬祖觀光資訊平台,提供中、英、日、韓四國語言。這大幅提升了國際遊客獲取資訊的便利性,對語言不通的訪客而言是重要的友善措施。

國際客源拓展: 積極邀請國內外媒體、觀光業者實地考察,並參與國際旅展,拓展國際客源。國際遊客的增加也會促使當地業者提升對多元文化和需求的理解,進而提升共融友善的服務水準。

品牌建立與行銷推廣:

觀光圈品牌建立: 輔導觀光圈業者品牌建立及視覺使用識別。統一的品牌形象和清晰的資訊傳達,有助於遊客更容易地找到和選擇友善的服務。

聯盟會員地圖與專區: 製作觀光圈業者聯盟會員地圖,並在觀光資訊網架設專區,協助業者行銷推廣。如果地圖中能標示友善設施或服務,將能大幅提升共融友善的便利性。

未來方向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觀察其潛在成果:

無障礙設施的普及率: 實際走訪各景點、住宿和餐飲場所,觀察無障礙坡道、電梯、友善廁所的設置情況。

資訊可及性: 除了多語言網站,是否有針對視障或聽障人士的資訊提供(例如語音導覽、手語服務等)。

服務人員的友善度與意識: 業者和服務人員是否具備對不同需求遊客的服務意識和相關知識。

特殊族群遊客的滿意度: 透過問卷或訪談,了解身心障礙人士、高齡者、親子家庭等特殊族群遊客在馬祖的旅遊體驗。

總體而言,馬祖在推動觀光發展的過程中,已將多項有助於提升共融友善的措施納入,尤其在資訊透明化和業者輔導方面展現了努力。未來若能針對無障礙設施的具體改善、特殊需求的服務培訓以及相關指標的建立與公開,將更能明確展現其「共融友善」的執行成效。


淨零永續

馬祖(連江縣)在推動淨零永續方面的施政重點,主要著重於將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並透過多方面的措施來達成目標,從相關資料中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核心方向:

一、推廣低碳生活與綠色基礎建設

馬祖致力於提升低碳永續家園的評等認證,這表示他們在各村里積極推動以下措施:

生態綠化設施:鼓勵和輔導村里建置綠屋頂、牆面植生以及廣建綠籬,以增加綠覆率,達到降溫和美化環境的效果。

節能省水設備:積極推廣使用節電電器、燈泡及省水設備,從居家生活層面減少能源消耗。

低碳飲食:辦理相關活動,倡導低碳飲食概念,鼓勵居民選擇在地、當季食材,減少食物碳足跡。

二、凝聚環保共識與實踐低碳行動

除了硬體建設,馬祖也強調透過軟性的宣導和活動來強化民眾的環保意識,共同實踐低碳生活:

社區參與:透過低碳永續家園計畫,鼓勵居民參與各項低碳行動,例如舉辦競賽活動等,將環保理念深植人心。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有推動的低碳行動都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前提,最終目標是朝向2050淨零碳排邁進。

三、結合永續觀光與地方創生

馬祖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包括戰地歷史遺蹟、閩東聚落群和獨特的自然地景(如藍眼淚)。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也注重永續性:

保護自然生態資源:在推廣觀光的同時,注重保護當地的自然生態,確保觀光活動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強調永續發展: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融入觀光產業中,例如提升醫療品質,打造健康家園,這也間接支持了地方的永續發展。

總體而言,馬祖的淨零永續施政重點,是透過由下而上、由點到面的方式,從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社區的綠化建設,到地方產業的永續發展,逐步推動淨零目標。


社會發展

馬祖列島(Matsu Islands)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是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的一部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其豐富而複雜的社會發展、族群組成和歷史演變。

歷史概述

馬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東莒島發現了早期人類定居的遺跡。隨後,在宋元時期也發現了日常用品,顯示該地與福建沿海地區有密切的聯繫。

早期移民與海盜活動

元朝時期,福建和浙江的居民開始向馬祖群島移民,捕魚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朝時期,馬祖曾是中國沿海的漁業聚落,也曾有鄭和的船員在此暫留。同時,由於其戰略位置,馬祖也曾是日本海盜的根據地。

清朝初期,福州沿海的漁民開始在此永久定居,形成了以血緣和地理關係為基礎的村落。嘉慶年間(1796-1820年),連江縣居民因豐富的海洋資源而移居馬祖。

國共內戰與軍事管制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國共內戰中撤退至台灣,馬祖與金門一同成為對抗中國共產黨的前線。這使得馬祖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長期處於軍事管制之下,島上遍布軍事設施,如防空洞和坑道。軍事存在雖然帶來了緊張氣氛,但也改善了基礎設施和生活品質,例如建立了診所、學校和基本服務。

馬祖與金門不同於台灣本島曾受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馬祖自中華民國建國以來便一直是其一部分。這也使得馬祖在認同上與中華民國及中華文化有更強的連結,並且在民主化後,馬祖展現出對國民黨的高度支持。

直到1992年解除戒嚴後,馬祖才逐漸開放觀光,並於2000年開通了與福州的「小三通」,促進了兩岸交流。

族群與文化特色

馬祖的族群組成主要源自於福建沿海地區的移民,這使得馬祖的文化與語言帶有濃厚的「東閩」特色,與台灣本島及金門的「南閩」文化有所區別。

語言

馬祖是台灣唯一以福州話(當地居民稱為「平話」或「馬祖話」)為主要語言的地區。馬祖話與福州話雖有細微差異,但能互相理解,與台灣本島通行的台語(台灣閩南語)則互不相通。這使得馬祖在台灣的文化身份中顯得獨特。

為了傳承文化,當地推動了「文化母語課程」和「我要說馬祖話」等活動,旨在鼓勵年輕一代學習馬祖話,加深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宗教與習俗

馬祖的許多習俗繼承自東閩地區,尤其以媽祖信仰為核心。相傳媽祖的遺體漂流到南竿島,因此該島也被稱為「媽祖島」,島上的天后宮是重要的媽祖廟宇。

由於長期與海洋為伴,馬祖的文化也深受海洋文化的影響。

社會發展

馬祖的社會發展歷經了從傳統漁業社會到軍事管制,再到如今轉型發展觀光的過程。

軍事時期與轉型

在軍事管制時期,馬祖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都受到軍方的嚴格控制。為了補給民生物資,政府鼓勵當地產業發展,例如高粱酒和老酒的釀造。

隨著兩岸關係的和緩以及台灣經濟的崛起,許多馬祖居民曾前往台灣本島尋求更好的發展,導致人口外流和高齡化問題。

觀光與文化再造

近年來,馬祖積極發展觀光業,將豐富的軍事遺址、傳統石屋村落、自然景觀以及獨特的文化歷史作為旅遊賣點。

為了振興地方,馬祖政府鼓勵修復傳統石屋,並發展民宿業。同時,也舉辦了馬祖雙年展等藝術文化活動,將藝術融入島嶼生活,活化閒置空間,並重新詮釋當地傳統與集體記憶。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也將廢棄的小學轉變為青年交流中心,舉辦工作坊、語言課程和深度文化導覽,以促進馬祖方言和文化理解,吸引年輕一代回鄉發展。

在醫療方面,馬祖也建立了與台灣本島教學醫院的遠距醫療連結,提高了當地居民的醫療品質。

總體而言,馬祖的社會發展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適應與轉變,從一個邊陲的漁村,歷經戰地政務的洗禮,如今正努力走出獨特的觀光與文化發展之路。

馬祖,正式名稱為連江縣,是台灣人口最少的縣市。

根據近年來的統計資料,連江縣的戶籍人口數約為 1.3萬至1.4萬人。雖然人口基數小,但值得注意的是,馬祖近年來的人口呈現增長趨勢,甚至被稱為全台人口增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這主要歸因於其獨特的觀光資源(如藍眼淚)吸引了返鄉青年和遊客。

馬祖的人口分佈在四鄉五島,其中以南竿鄉的人口最多,其次是北竿鄉、東引鄉和莒光鄉。

馬祖人為何全台最愛生?全台生不如死,連江縣人口逆成長奪冠 | 城市學


馬祖幸福願景 01 縣長施政報告

馬祖幸福願景 02 國際藝術島

馬祖幸福願景 03

馬祖幸福願景 04

馬祖幸福願景 05







生活圈〔馬祖〕宜居生活系列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馬祖〕宜居生活系列

生活圈〔馬祖〕文化基地能量

生活圈〔馬祖〕旅遊觀光亮點

生活圈〔馬祖〕智慧應用發展




宜居生活

馬祖的宜居生活評價因人而異,主要取決於個人的生活需求和價值觀。以下整理出馬祖宜居生活的主要優點與考量點,希望能提供您更全面的了解:

馬祖宜居生活的優點

寧靜、緩慢的生活步調: 馬祖是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群島,生活節奏緩慢,非常適合喜歡安靜、悠閒生活的人。許多回流的年輕人也正是被這種「新慢活」的步調所吸引。

深厚的人情味與社區連結: 馬祖的居民之間關係緊密,社區凝聚力強。在這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頻繁,也更容易感受到濃厚的人情味。

獨特的自然與文化景觀: 馬祖擁有豐富的戰地歷史、閩東文化,以及令人驚嘆的自然風光,如「藍眼淚」等。這些獨特的資源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休閒和文化體驗。

相對友善的房價(相較於台灣本島): 雖然近年來馬祖房價有所上漲,但新屋平均每坪價格仍較台灣本島更為親民。

健康長壽的環境: 據報導,馬祖居民的平均壽命高於全國平均,且失智症和重度失能的發生率也較低。這可能與當地老年人較活躍、身心壓力小以及緊密的社會連結有關。

友善的育兒環境: 馬祖在育兒方面展現出對多寶家庭的友善,提供良好的育兒環境。


馬祖宜居生活的考量點

基礎設施與生活機能較不便: 相較於台灣本島,馬祖在醫療、交通、教育、就業、購物和文化娛樂等基本生活機能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交通不便: 雖然有航空和航運聯絡本島,但受限於氣候因素和航班頻次,往返仍不便捷,且冬季天氣常導致交通受阻。

醫療資源不足: 對於急重症患者而言,馬祖的醫療資源仍顯不足。

購物不便: 生活用品和新鮮蔬果供應可能受限於船運,有時會因天氣原因而中斷。

就業機會有限: 當地就業機會相對較少,這也是導致人口外流的主因。許多年輕人回流可能是為了發展觀光或文創產業。

氣候因素: 馬祖的冬季較為濕冷多風,氣溫通常比台北低約5度,且多霧季(3月至5月),可能影響交通和戶外活動。

觀光產業影響: 雖然觀光發展帶來新的機會,但「藍眼淚」旅遊旺季僅有數月,其他時間可能較為冷清。

物價: 雖然房價相對友善,但由於物資多需從本島運送,部分生活用品和生鮮食品的價格可能會較高。

總結

馬祖是一個充滿魅力且具獨特生活體驗的地方。如果您喜歡寧靜、慢活、有人情味的生活,並能接受相對不那麼便利的基礎設施和有限的就業機會,那麼馬祖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宜居之地。對於追求事業發展或習慣都市便利生活的人來說,馬祖可能會面臨較大的挑戰。


馬祖宜居生活 01 

馬祖宜居生活 02 

馬祖宜居生活 03

馬祖宜居生活 04

馬祖宜居生活 05


馬祖文化基地

馬祖旅遊觀光

馬祖智慧應用



2025-07-18

生活圈〔金門〕地方新聞彙集



想要彙集金門的地方新聞,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來源和方法:

主要金門地方新聞來源

金門日報 (Kinmen Daily News): 這是金門最主要的在地報紙,提供最全面的金門地方新聞。
紙本及線上版: 金門日報有發行紙本報紙,同時也提供線上新聞和電子報服務。他們的網站 (kmdn.gov.tw) 提供即時新聞更新,並且可以在「金門日報-電子報紙數位閱讀網」瀏覽其電子報。

金門縣政府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 最新消息: 金門縣政府網站的「最新消息」或「新聞稿」部分會發布許多與金門在地事務相關的官方消息和活動資訊,這也是了解金門地方動態的重要管道。

其他新聞管道

臺灣主要報社的金門相關報導: 雖然不是專注於金門,但台灣的三大主要報紙,如《自由時報》、《聯合報》和《中國時報》,也會報導金門的重大新聞。您可以透過這些報社的網站,搜尋「金門」相關的報導。

金門GO資訊網 - 金門地方新聞: 這個網站看起來也有彙整一些金門的地方新聞,可以作為參考。

新聞聚合平台/App: 有些新聞App或網站會聚合來自不同來源的新聞,您可以設定關鍵字「金門」來接收相關報導。

社群媒體: 許多金門當地的社群媒體群組或粉絲專頁,會分享即時的地方資訊、活動和討論,雖然可能不是正式新聞,但能提供更貼近居民生活的資訊。

如何有效彙集金門地方新聞

定期瀏覽金門日報官網: 這是獲取最新、最完整金門地方新聞的首選。

關注金門縣政府網站: 了解官方政策、活動和公告。

利用新聞搜尋引擎: 在Google或其他新聞搜尋引擎上設定「金門新聞」、「金門地方報導」等關鍵字,可以找到來自不同媒體的相關報導。

訂閱相關新聞推播或RSS: 如果有提供,可以訂閱金門日報或其他您感興趣的新聞來源的推播通知,確保不會錯過重要資訊。



生活圈〔金門〕公共建設概覽



 

生活圈〔金門〕幸福願景藍圖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金門〕共融友善環境

生活圈〔金門〕淨零永續目標

生活圈〔金門〕社會發展故事

生活圈〔金門〕幸福願景藍圖


幸福願景

金門的「幸福願景」施政計畫旨在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幸福島嶼,其重點面向涵蓋了多個領域,以提升金門縣民的生活品質並促進地方發展。

根據相關資料,主要的重點面向包括:

1. 永續生態與環境保護

低碳國際生態島: 金門致力於推動低碳政策,例如改善用電方式、推廣綠能運輸工具,以減少觀光客成長可能帶來的碳排放,目標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低碳國際生態島」。

海洋與環境資源永續利用: 強調保育及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同時保護、維護及促進陸地生態系統的永續使用,並管理森林、對抗沙漠化,遏止生物多樣性的喪失。

2. 醫療健康與社會福利

健康友善與醫療在地化: 金門長期面臨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因此施政重點在於提升醫療資源與品質,落實醫療在地化。這包括積極爭取建設大型醫院、強化預防醫學,以確保縣民的健康福祉。

社會福利島: 透過規劃社會住宅等措施,致力於提升社會福利,打造一個對所有年齡層都友善的環境。

銀髮友善環境養生島: 關注老年人口的福祉,推動營造適合銀髮族居住和養生的環境。

3. 產業創新與經濟發展

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 雖然面臨水電資源、勞動力及土地供給的限制,金門仍積極以大陸為腹地,擴大招商引資,促進產業發展。

金酒文化價值島: 充分利用金門高粱酒的品牌價值,發展相關產業,提升經濟效益。

科技生活智慧島: 推動科技應用,打造智慧生活環境,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

4. 文化傳承與觀光休閒

閩南文化創意島: 金門擁有深厚的閩南文化底蘊,施政計畫強調保護與活化閩南文化,並將其融入創意產業,推動文化觀光。

觀光休閒樂活島: 發展多樣化的觀光休閒模式,吸引更多遊客,同時讓在地居民也能享受樂活的生活方式。

兩岸學術文化島: 利用其地理位置優勢,推動兩岸學術與文化交流。

5. 基礎建設與便捷交通

海空運輸便利島: 持續強化各項基礎建設,特別是海空運輸,提升交通便利性,以利人流、物流往來。

總體而言,金門的「幸福願景」施政計畫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藍圖,旨在透過多面向的努力,將金門打造成一個具備永續發展能力、醫療資源充足、產業創新活絡、文化底蘊深厚且交通便捷的幸福島嶼。


共融友善

金門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共融友善」的施政方向,旨在打造一個不分年齡、能力、族群,人人都能自在生活與參與的友善島嶼。以下是金門在共融友善施政上的主要方向與重點:

一、 打造共融友善的公共環境

這是金門推動共融施政的核心重點,主要著墨於提升公共空間的無障礙與多功能性:

共融式公園遊戲場: 縣府積極規劃並推動建設地區共融式公園遊戲場,例如以金城鎮莒光湖畔東側空間為優先,採分區分期執行,以統包方式引入創意設計。目標是提供不同行動能力、身心狀況及年齡層民眾都能使用的遊戲設施與休憩場域,取代傳統罐頭遊具,讓公園成為全齡共樂的空間。

無障礙設施優化:

市區道路與公共建築: 依據《金門縣市區道路無障礙設施設置要點》等法規,持續改善道路、人行道、坡道、扶手、樓梯、無障礙廁所、停車位及服務台等公共設施的無障礙化。

旅遊景點與服務: 致力於提升觀光景點的無障礙環境,提供無障礙旅遊空間及設備租借服務,讓身心障礙者也能享受金門的旅遊樂趣。

輔導業者改善: 縣府會對尚未完成無障礙設施改善的旅館和餐廳等業者,給予輔導並酌予補助,以加速整體環境的提升。

二、 落實「友善金門、多元旅遊」觀光政策

金門縣政府將共融友善理念融入觀光發展,力求提供全方位的旅遊服務:

提升整體觀光品質: 從景區活化、旅宿輔導、品牌活動到市場拓展,多方面提升金門的觀光服務品質與環境。

創新旅遊模式: 透過跨局處合作與民間參與,持續推出創新旅遊模式,拓展旅遊深度與廣度,同時強化基礎設施與智慧旅遊應用,提升遊客在金門的整體體驗與便利性。

三、 健全社會福利與服務體系

以「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大同世界為願景,金門在社會福利方面也有明確方向:

完善社福政策: 將幼教、照護及醫療列為施政重點,目標是讓小孩「開心長大」、老人「安心變老」、病人「放心養病」。

社區培力與服務: 積極運作社區培力育成中心,輔導社區撰寫企劃專案申請補助,並推動「聯合社區(小旗艦)」計畫,鼓勵績優社區帶動鄰近社區發展,共同營造在地福利化社區。同時,也重視社區活動中心的多元運用,培訓志工自辦健康促進活動,提供老幼身障等照顧服務。

四、 強調「善政.宜居.永續」三大施政主軸

金門縣政府的整體施政綱要以這三大主軸貫穿,其中「宜居」的面向便包含了共融友善的意涵:

以民意為優先: 施政內容貼近民眾需求,提升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建構優質生活: 透過勤政、創新等作為,建構「優質學習環境」、「健全醫療照護」、「完善社福政策」、「落實安居家園」、「便捷交通網絡」等,都是為了讓金門成為更宜居的城市。

總結來說,金門縣的共融友善施政方向著重於硬體環境的改善(如無障礙設施、共融公園)、軟體服務的提升(如旅遊服務、社區福利),並將其融入縣政的整體規劃中,以期實現一個讓所有居民和訪客都能舒適、便利、有尊嚴地生活的願景。

淨零永續

金門縣政府積極響應全球淨零排放趨勢,將「淨零永續」視為重要的施政方向,並已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

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方向

金門的淨零永續施政方向著重於將金門打造成一個 「淨零綠生活」 的島嶼,並以 「幸福希望島嶼」 為永續發展願景。主要方向包括:

推動淨零綠生活:從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推動永續消費模式,引導民眾改變生活行為,營造低碳生活型態。

發展綠色旅遊:將金門發展方向朝綠色旅遊邁進,規劃對環境友善的旅遊行程,降低環境負荷,維護自然景觀生態,並結合在地文化,推動環保旅宿、環保餐廳、電動運具等。

強化生態環境保育:積極推動植樹綠化以增加綠碳效益,並長期保護濕地生態環境,讓海藻、紅樹林等具有固碳功能的生物得以生存。

健全法規與政策:持續推動各項環保法令,例如垃圾分類回收辦法、資源回收處理要點,並配合中央淨零排放目標,制定相關補助政策,如機車汰舊換新與新購電動二輪車補助。

落實低碳島計畫:金門自2013年起推動「金門低碳島計畫」,並在2023年接續實施「金門縣溫室氣體減量執行方案」,致力於達成2050淨零排放目標。

發展再生能源與智慧電網:擴大再生能源設置,並導入儲能系統(如NAS電池),提升電力供應穩定性,為未來大規模導入再生能源奠定基礎。

環境教育與全民參與:從教育著手,提升下一代對節能減碳的認知,並透過公私部門合作,鼓勵全民共同參與淨零轉型。

金門淨零永續施政成果

金門在淨零永續方面已展現多項具體成果:

低碳島計畫成效顯著:

在2013年推出的「金門低碳島計畫」中,設定目標至2014年將人均碳排放量從2009年的3.79公噸降至3公噸,並於2020年進一步降至2公噸,目標是2030年達到零碳。

截至2024年底,金門的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占比已達21.7%,其中金酒公司發展出的沼氣發電,累計發電量達107.4萬度電。

推廣電動運具:

金門已與三家電動運具業者合作,提供37輛電動汽車、647輛電動機車和371輛電動自行車供遊客租賃。

透過補助計畫,金門的電動機車數量從2018年底的1,642輛成長至2023年底的3,478輛。同時,也在重要觀光景點與公共場域停車場設置充電站,緩解里程焦慮。

環保旅宿與餐飲業普及:

截至2024年4月底,金門已有49家環保餐廳和143家環保旅店,成為六都以外環保旅宿比例最高的地區。

智慧電網與儲能示範:

金門能源儲存示範專案(使用NAS電池),在2021年榮獲「臺灣永續行動獎」SDG7金獎。該計畫透過儲能系統,成功在金門實現再生能源穩定供電,日間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電網總發電量的近40%。這也讓金門成為台灣第一個示範智慧電網電力系統的島嶼。

環境整潔與海洋廢棄物處理:

縣府推動「整潔金門,永續島嶼」目標,協同各單位全面檢視並改善環境整潔問題,包括亂丟垃圾、頹屋、公廁整潔等。

針對海洋廢棄物議題,金門根據洋流方向號召民眾淨灘,並期望未來能與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溝通,共同促進海洋環境保護。

法規完善與資源回收:

持續實施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回收等措施,有效減少垃圾產生,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金門在淨零永續的道路上具體展現了積極的企圖心與的行動,不僅是台灣推動低碳轉型的領頭羊,也致力於成為國際淨零排放的典範島嶼。



社會發展

金門,舊稱浯洲,自古以來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社會發展、族群變遷及歷史演進皆緊密相連,呈現出豐富而多元的面貌。

金門歷史概要

金門的歷史可追溯至史前時期,約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的遺跡。

晉代以前:金門古稱「浯洲」,漢人的開發始於晉代。五胡亂華時期,中原士族為避戰禍南遷,其中蘇、陳、吳、蔡、呂、顏等六姓家族遷居金門,開啟了金門漢民定居的歷史。

唐宋時期:唐貞元年間(西元803年),泉州設立五個牧馬場,金門(浯洲)為其中之一,由陳淵擔任牧馬監,他率領隨行的十二姓氏族人入島開墾,被尊為「開浯恩主」。宋代則設立都圖,金門隸屬於同安縣,因盛產鹽業而發展為漁鹽之鄉。

明清時期: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江夏侯周德興築城建垣於此,取其「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意,正式命名為「金門」。明末清初,金門成為鄭成功反清復明的根據地之一,亦經歷清兵「遷界」之苦,導致居民流離失所。清朝時期,金門設立水師鎮營,成為重要的海防重鎮。

近代與戰地時期:清末鴉片戰爭後,廈門開埠,金門人遠渡南洋謀生,形成特殊的僑鄉文化。民國四年(1915年),金門正式設縣。1949年後,金門成為國共對峙的前線,經歷「古寧頭」、「八二三砲戰」等重大戰役,長期實施軍政一元化的「戰地政務」,經濟社會建設以配合國防軍事為主,也因此形成了許多獨特的軍事地景與文化。

解嚴與當代:1992年11月解除戰地政務,金門回歸民主憲政。2001年,金門試行兩岸「小三通」,開啟了與中國大陸直接往來的序幕,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多元發展。

金門社會發展

金門的社會發展深受其歷史地理位置和戰地角色的影響:

農漁業社會:在早期,金門以農業和漁業為主要經濟支柱。儘管土壤貧瘠,年降雨量不均,但高粱、甘藷等旱作雜糧仍是主要作物,其中高粱更是金門高粱酒的原料,成為金門的重要產業。漁業則以近海漁撈和淺海養殖為主。

僑鄉文化:由於資源有限,從清末開始,大量金門人為謀生遠赴南洋(東南亞)發展,成為著名的僑鄉。海外匯款(僑匯)對金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獨特的「洋樓」建築便是此時期僑匯的產物。這種男性人口外流、女性留守家鄉的現象,也對金門的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產生了影響。

戰地政務下的社會變革:1949年後,金門成為軍事重鎮,大量駐軍進駐。軍隊與民間生活空間高度重疊,軍事建設主導了金門的社會發展。這段時期雖然帶來了不安與動盪,但也因為管制而保留了許多清末、民初的聚落風貌,並孕育出金門高粱酒等特殊產物。

解嚴後的轉型:解除戰地政務後,金門的發展重心轉向觀光業。獨特的戰地歷史、閩南古厝、僑鄉文化等都成為吸引遊客的元素。小三通的開放也為金門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了與對岸的交流和經貿往來。

金門族群

金門的族群結構相對單一,以漢族閩南人為主,並以宗族為社會組織的核心:

漢族閩南人:金門的居民主體為漢族閩南人,其祖先多數是自晉代開始從中原地區遷徙至此的移民,特別是泉州、同安一帶的居民。他們將中原文化、語言(金門話屬閩南語泉漳片,與臺灣話可互通)及宗族觀念帶到金門,形成金門獨特的文化基礎。

宗族組織:金門的社會以宗族為紐帶,各聚落多以單姓或少數幾個姓氏為主。宗祠(家廟)、族譜、禮法是宗族文化的三大載體,維繫著家族的凝聚力。修訂族譜被視為大事,記錄著各姓氏的世系源流、家族興替和遷徙繁衍,對了解金門聚落變遷具有重要價值。常見的大家族如古寧頭李、三山李、平林蔡氏等。

軍民融合:在戰地政務時期,大量的國軍駐紮在金門,使得軍人成為金門社會中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對金門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留下許多軍民融合的印記。

新住民與移工:隨著金門的發展和開放,近年來也逐漸有來自臺灣本島及其他地區的新住民和移工進入金門,為金門的社會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多元性,儘管他們在人口比例上仍屬少數。

總體而言,金門的社會發展、族群構成與其獨特的歷史脈絡息息相關。從中原移民的拓墾,到海疆防禦的重鎮,再到國共對峙的前線,以及今日轉型為觀光與兩岸交流的樞紐,金門的歷史不斷塑造著其獨特的社會面貌和族群特性。



生活圈〔金門〕宜居生活系列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金門〕宜居生活系列

生活圈〔金門〕文化基地能量

生活圈〔金門〕旅遊觀光亮點

生活圈〔金門〕智慧應用發展



2025-07-16

生活圈〔澎湖〕幸福願景藍圖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澎湖〕共融友善環境

生活圈〔澎湖〕淨零永續目標

生活圈〔澎湖〕社會發展故事

生活圈〔澎湖〕幸福願景藍圖



幸福願景


共融友善


淨零永續


社會發展









生活圈〔澎湖〕公共建設概覽




澎湖縣政府與相關單位近年來積極推動多項公共建設,旨在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品質、強化基礎設施,並促進觀光發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公共建設成果概述:

基礎設施建設

水資源改善: 澎湖長期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因此「離島地區供水改善計畫」持續進行,並透過海水淡化廠的運作,確保水質與供水穩定。例如,馬公6,000噸海水淡化廠在提升供水能力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時,山水、西衛污水處理廠效能提升暨放流水再利用工程也持續進行,以提高產水能力並實現污水再利用。

電力系統: 台澎海底電纜已正式啟用,將澎湖電網與台灣本島串聯,不僅提高澎湖供電的穩定性,也能將澎湖豐富的綠色能源(如風力、太陽能)回送至本島,促進綠能發展。

道路品質與交通:

提升道路品質計畫(公路系統):補助澎湖縣辦理人本友善道路、道路養護整建、綠色生態路網建置等,改善縣內道路狀況。

馬公灣區新都心人行空間改善工程:整合開放空間與國際廣場,完成4,304公尺的無障礙空間串聯,並透過綠蔭植栽改善日間微氣候。

馬公機場跑道與滑行道改善工程:對跑道與滑行道進行翻新、加寬及排水改善,提升機場運作安全及效率。

浮動碼頭整建:多處港口如大倉、七美南滬港、赤崁、吉貝的浮動碼頭及附屬設施進行整建或改建,提升遊客上下船的便利性與安全性。

觀光與產業發展

觀光遊憩設施改善:

月鯉灣珊瑚海休憩區工程:改善設施並提供更全面功能性使用,創造新的觀光休憩空間。

馬公山水濱海綠廊商圈開發計畫:利用山水漁港周遭閒置區域,規劃建造船景商場及水上活動基地,吸引業者進駐,帶動周邊觀光效益。

遊客中心整修與重建:吉貝遊客中心進行外觀整修、結構補強與室內空間重配置;北海遊客中心則進行重建,提供更完善的旅遊諮詢與服務。

林投隘門黃金海岸木棧道整建工程:新建休憩遮蔭設施,並整建木棧道及觀景平台。

東衛石雕園區服務設施整建工程:新建自行車服務中心、廁所、廣場及環境改善。

文化資產保存與活化:

持續推動石滬等特色漁業文化的保存與相關建設技術的推廣。

篤行十村、金龜頭砲台、天后宮、望安花宅古厝等重要歷史建築已翻新並對外開放,強化澎湖的文化觀光魅力。

軍事設施活化:與國防部協商釋出多處軍事設施,並進行翻修,如西嶼鄉的彈藥庫,未來將開放供民眾參觀,推廣戰地文化。

低碳島願景: 澎湖積極推動「低碳島計畫」,在再生能源、節能、綠色運輸、低碳建築等多方面實施措施,並透過「澎湖公共建築物太陽光電示範計畫」推廣太陽能系統建置,以及將水銀路燈更換為LED燈,致力於打造國際低碳島示範區。

福利與教育建設

長照服務據點: 在七美鄉興建多功能長照服務據點,結合公有閒置土地,提供日間照顧等多元服務。白沙鄉衛生所的照顧管理中心照管分站也進行修繕工程。

校園改善:

澎湖縣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暨冷氣裝設計畫:完成縣內52所高中以下學校電力系統改善,並安裝約1,496台冷氣,同時建置能源管理系統。

校園社區化改造:活化校園空間,使其成為社區居民可以使用的多元服務場域。

國民中小學校園數位建設實施計畫:建置下世代科研與智慧學習環境。

防災與應變能力

災害應變中心設備充實計畫:提升澎湖縣災害應變中心的設備,強化防災應變能力。

強化防救災行動通訊基礎建置計畫:在七美鄉等地補助災害防救廣播系統,提升離島地區的防救災通訊能力。

這些公共建設的推動,不僅改善了澎湖的基礎設施,更為當地居民帶來實質的生活便利,同時也為澎湖的觀光發展和永續願景奠定基礎。



生活圈〔澎湖〕地方新聞彙集



要彙集澎湖的地方新聞,主要有以下幾個管道:

地方報紙

澎湖有兩份主要的在地報紙,是了解當地新聞的重要來源:

《澎湖時報》:成立於1997年,是澎湖地區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報導內容以澎湖當地的人、事、物為主,涵蓋縣政、社會、風土民情、旅遊美食等。他們也有發行電子報,可以在線上閱覽。

《澎湖日報》:提供澎湖每日在地新聞、時事專欄評論、縣政新聞、專題報導、旅遊動態等。同樣也有網路新聞平台。

電視與網路媒體

除了傳統報紙,也可以透過電視和網路獲取澎湖地方新聞:

澎湖有線電視:是澎湖唯一的有線電視業者,其地方新聞頻道會報導當地的即時新聞。

各報社的網路平台:上述的《澎湖時報》和《澎湖日報》都有自己的官方網站,提供即時更新的澎湖新聞。

其他網路新聞媒體:部分綜合性新聞網站或地方社群媒體也可能會有澎湖相關的報導或討論。

廣播電台

澎湖也有一些地方廣播電台,提供即時的在地資訊:

澎湖社區廣播電台 (FM 89.7 MHz)

澎湖風聲廣播電台 (FM 91.3 MHz)

快樂聯播網 - 澎湖廣播 (FM 96.7 MHz)

這些電台除了播放音樂節目,也會在特定時段提供地方新聞、時事討論和社區資訊。

綜合來看,若要全面掌握澎湖地方新聞,建議可以多方參考上述管道,特別是《澎湖時報》和《澎湖日報》的報紙或其網路平台,以及留意澎湖有線電視的地方新聞。




生活圈〔澎湖〕宜居生活系列

 

包含四項主軸

生活圈〔澎湖〕宜居生活系列

生活圈〔澎湖〕文化基地能量

生活圈〔澎湖〕旅遊觀光亮點

生活圈〔澎湖〕智慧應用發展


2025-07-10

金門GO資訊網

 

金門GO資訊網      https://www.gokinmentour.com/


金門 GO  | Facebook


用自己的方式 領略這個美麗的小島🏖️

不知道會有什麼活動❓  關注我們!認識在地,豐富生活

🏠食衣住行育樂, 金門大小事

最清楚又貼近金門人的新聞,由扎根在地的金門GO帶給大家~